世界肝炎日 | 关于乙肝,这些知识请收好
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“世界肝炎日”,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“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”,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,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,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。
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方兴表示,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,从病原学角度,可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病毒性肝炎。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,一般预后良好;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,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。在我国,乙肝与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。其中,乙肝感染基数最大,也最容易“潜伏”,因此,乙肝防治刻不容缓。
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,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,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,如食欲减退、全身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黄疸等,同时伴有全身其他症状,病程迁延,易转为慢性肝炎、肝硬化及肝癌。
方兴介绍,为加强乙肝防控工作,按照国家统一部署,我省于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,为适龄儿童提供免费接种。同时按照新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程序要求,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不详母亲所生新生儿实施出生后12 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,目前我省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到90%以上,近年来,全省急性乙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,为消除病毒性肝炎打下坚实基础。
“防治乙肝,应明确传染源和传播途径。”方兴说,凡是血液中可以检测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,包括急性乙肝、慢性乙肝、乙肝相关肝硬化和肝癌、乙肝病毒携带者,都是传染源。乙肝主要通过母婴传播、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。日常生活密切接触,如家庭成员间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。目前在我国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成人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。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,如同一办公室工作、握手、拥抱以及同住一宿舍、同一餐厅用餐、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途径,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。
需要注意的是,人群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。婴幼儿因免疫系统不够完善,感染后极易转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,成年后发生慢性乙肝、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增加。此外,由于某些特殊人群暴露乙肝的风险较高,比如医务人员、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、器官移植患者、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、男男性行为者或有多个性伴侣者、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,相比于普通人群其感染的风险更高。
那么,究竟如何预防乙肝?
方兴表示,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。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,按照“0-1-6个月”程序共接种3剂次,其中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,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,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。做好个人防范注意个人卫生,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、牙刷、盥洗用品等个人用品。到正规医疗机构输血、使用血液制品、医疗美容、口腔诊疗等,不到非法献血处献血。正确使用安全套,避免不安全性行为等。防治病毒性肝炎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,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理解、参与和支持,让我们共同行动,早日实现“消除肝炎”的目标。